女同性恋在古代如何称呼?同性恋是什么样的心理

频道:女性健康 日期: 浏览:2447

同性恋是指个体在性、心理、情感和社交方面主要对同性产生兴趣,但这并非一定体现在外在行为上。对同性产生爱、性欲或爱慕的人被称为同性恋者。

虽然是现代词汇,但同性恋在古代中国已有记载。古代中国将男同性恋称为“断袖”,女同性恋称为“磨镜”。

“断袖”典故源于汉哀帝与董贤的故事。汉哀帝宠爱董贤,一次午睡,董贤枕着哀帝的袖子睡着了,哀帝不忍惊醒他,竟拔剑剪断衣袖。因此,“断袖”成为男同性恋的代称。

“磨镜”则源于古代铜镜需要经常磨光。一些古代文献中,将磨镜与女性间的亲密行为联系起来,暗示着女性通过身体接触获得性满足。“磨镜”的意象,如同两人相互磨擦,如同在中间放置一面镜子。

古代宫女中女同性恋现象尤为突出。唐诗《行宫》中“宫花寂寞红”便反映了宫女们青春寂寞、性需求被压抑的悲惨境遇。后宫中,宫女接触的男性只有皇帝和太监,而皇帝只有一个,能得到皇帝宠幸的更是凤毛麟角。她们的青春在深宫中默默消逝,爱情和性都被残酷地剥夺,最终只能以一种特殊的方式寻求慰藉,这便是“磨镜”现象背后的社会原因。她们是当时最美丽的女子,却因无法获得正常的爱情和性生活,只能在孤独与寂寞中度过一生。她们曾经拥有光彩照人的容颜,然而,青春的美丽却被无情地磨灭,最终只能在彼此的抚慰中寻找一丝温暖,这凄美的画面,如同宫中盛开的红花,反衬着她们满头的白发,是那么的残酷和令人心酸。性是人类的自然需求,宫女们却因为身份地位的限制,被剥夺了享受爱情和性生活的权利,她们的悲剧也正是封建社会制度残酷性的缩影。这种压抑和无奈,最终催生了“磨镜”这一特殊现象。 古代文献中,诸如刘向《列仙传》、太平御览以及诗歌小说等作品中,均或隐或显地提及了“磨镜”这一现象,也从侧面印证了古代女同性恋的社会存在。